BBNJ协定通过:公海保护马拉松的重大胜利

2023-03-15 作者: 姚越

@Flip Nicklin/Minden Picture  

本月初,近200个国家就全球首个保护公海海洋生物多样性法律框架的文本达成了一致。即《BBNJ协定》,又称《公海协定》(以下简称协定)。这一协定的谈判始于2018年,在多方努力下,历经5年的谈判终于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NRDC多年关注公海健康的话题。丽莎·斯皮尔(Lisa Speer)等NRDC专家作为观察员全程关注协定的谈判,主张拟定强有力的协定文本,以实现真正有效的海洋保护。协定文本通过后,在接受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采访时,斯皮尔表示,协定为建立大规模、充分和高度保护的海洋保护地(MPA)奠定了法律基础。根据最新科学研究,MPA是帮助扭转全球海洋衰退所必需的。 

MPA包括四种保护级别,即最低限度保护、轻度保护、高度保护和完全保护。完全保护级别的MPA禁止进行任何开发或者破坏性活动。高度保护级别的MPA只允许轻度的开发活动。NRDC倡导建立高度保护和完全保护级别的MPA,这两种MPA能够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增强气候韧性。

协定为什么重要? 

公海面积占全球海洋面积的近三分之二。根据线上公开数据库MPAtlas的统计,目前只有1.5%的公海海域受到MPA的保护,仅有0.8%的公海海域建立了“高度保护的MPA”。 

公海保护为什么困难重重?想象一下这一场景,小区里有一块空地开放给所有业主使用,但前提是业主需要对使用方式达成共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矛盾。业主A想要种菜,B希望设立篮球架,C提出划定停车位,D问谁来付钱……公海的情况与这一案例中的公共区域类似,为了避免“公地悲剧”,想要达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平衡,就需要严格且有效的监管。这就是协定的目标。 

@Brandon Cole Images/Shutterstoc 

协定的要点有哪些? 

在2022年12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各缔约方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其中的目标3确定了关于海洋保护的目标,到2023年,确保至少30%的海岸带和海洋区域得到有效保护,即“海洋30目标”。 

协定的达成,将为实现昆蒙框架的“海洋30目标”发挥关键作用。这一协定最重要的一项产出就是让各缔约国可以在公海上设立新的MPA。如果计划开展的公海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较大、持续时间长或影响未知,该协定将要求计划此类活动的国家事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协定的核心内容主要有四项: 

  • 海洋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Marine genetic resources, including questions on benefit-sharing) 

  • 包括海洋保护地在内的划区管理工具(Area Based Management Tools, including MPAs) 

  • 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 能力建设和海洋技术转让(Capacity building and transfer of marine technology) 


BBNJ, Biodiversity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s 


扩展阅读 

BBNJ的由来 

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规定了各缔约国在利用海洋、海洋资源以及保护海洋和沿海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虽然《UNCLOS》没有明确提到海洋生物多样性,但它通常被视作为海洋中的所有活动建立的法律框架。 

在联合国大会的讨论持续了十余年后,大会在其2017年12月24日第72/249号决议中决定召开一次政府间会议,以期尽快制定《UNCLOS》下关于养护和可持续利用BBNJ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2018年,协定的谈判启动。 

海洋数字说 

  • 地球上一半的氧气来自于海洋。海洋吸收了约1/4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 

  • 全球每7个人中就有3个人以海产品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海洋中重要的生物基因资源是多种药物的来源。 

  • 我国沿海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5%。 

  •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9万亿元,占沿海地区GDP比重的15%。 

关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