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低碳转型:煤化工篇

2023-05-22 作者: 段锴

本文原载于中国工业报,作者系NRDC气候与能源高级项目主管段锴。

@Bolatbek Gabiden on Unsplash 

2022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2023年5月,自治区政府再次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两个《方案》中对煤化工产业提出“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严格项目准入”、“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以及“加大绿电、绿氢等新能源在化工产业中的替代”的要求。 

NRDC与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最近完成的《内蒙古地区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煤化工行业转型路径研究》(以下简称研究)认为,在落实“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严格项目准入”政策的情况下,如果适时引入煤化工产能总量控制,内蒙古煤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有望在2028-2030年达峰。 

煤化工是内蒙古的支柱行业之一,也是自治区煤炭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之一。2021年,内蒙古煤化工全行业煤炭消费总量1.44亿吨,约占自治区煤炭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传统煤化工(炼焦、煤制合成氨、电石、煤制甲醇)煤炭消费量约占69%,现代煤化工(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约占31%。内蒙古煤化工全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自治区二氧化碳碳排放总量的20%。 

@NRDC 

由于一批新建现代煤化工项目将在未来几年内相继投产*,内蒙古煤化工的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十四五”期间与“十五五”前期将仍呈持续增长趋势。但随着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的加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节能技术应用、工艺流程改造与原料燃料的结构优化,预计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28-2030年达到峰值,随后将稳步下降。 

  • 在基准情景下,按照目前的政策趋势,除国家规划布局和自治区延链补链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外,内蒙古煤化工产能原则上不再新增。预计煤炭消费量峰值为1.93亿吨,在2021年消费基础上增长0.48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约为1.88亿吨,在2021年排放基础上增长0.60亿吨; 

  • 在政策优化情景下,到2030年,内蒙古煤化工全行业50%产能能效有望达到行业现有标杆水平,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可再生/绿氢与煤化工耦合发展技术将进一步突破。预计煤炭消费量峰值为1.79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约为1.66亿吨。 

为了确保内蒙古煤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自治区在2030年前以尽量低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达峰,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 提高煤化工项目节能降耗能力水平,实现存量项目有序开展低碳化改造。加强生产用能管控,推广实施能量梯级利用、余热余压回收发电等节能技术。对主要耗能工艺环节进行节能改造,到2030年,煤化工全行业50%产能的单位产品煤耗、能耗、碳排放等要达到行业内现有标杆水平; 

  2. 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并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尽早全面淘汰技术落后能耗高的焦化、电石、煤制甲醇项目。到2025年,处于能效基准水平以下的焦化、电石、合成氨、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产能基本清零。新建煤化工项目要严格执行产能置换、煤炭消费量减量、节能评估、重大项目能耗单列等要求; 

  3. 改造煤化工生产流程及生产工艺,大力推动煤化工与绿氢、天然气耦合发展,降低原料的高碳比例。例如正在规划建设的宝丰项目,实施高能效比的三代煤制烯烃技术并配套绿氢替代装置,提高气化反应中的氢碳比例,降低能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 。新工艺技术的能源转化率达到47%以上,单位产品能耗降低至1.71吨标煤/吨烯烃(行业标杆水平为2.80吨标煤/吨烯烃)。相较于行业内标杆水平的烯烃生产,如果采用新工艺,年产200万吨的烯烃项目预计减少用煤量200万吨以上; 

  4. 不断延伸煤化工产业产品链,进一步开发并生产化工新材料与高附加值烯烃类材料,降低碳强度水平。重点结合化工工艺、物料产品特性,形成资源深度延伸和综合利用一体化的产业链结构。如延伸煤制醇工艺生产聚乙烯(LDPE)与聚丙烯(PP)等高附加值烯烃产品,以及开发并生产EVA树脂类新型材料产品,提升产品附加价值。 

为落实国家与自治区的碳达峰方案中关于“十四五”时期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的目标,研究建议自治区政府指导制定煤化工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控煤降碳行动方案,出台能耗控制和碳排放控制相关政策标准体系,助力煤化工产业以尽量低的碳排放总量尽早达峰,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注释*: 

2023年 2月1日,内蒙古卓正煤化工有限公司年产260万吨新材料示范项目在鄂尔多斯市正式立项启动。 见此

2023年3月1日,内蒙古康乃尔公司3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项目在通辽市重启开工。 见此

同月,在鄂尔多斯市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260万吨/年煤制烯烃和配套40万吨/年植入绿氢耦合制烯烃项目主装置开工建设。 见此

关于作者

  • 段锴

    能源转型项目高级项目主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