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改革让碳排放不再任性

2024-07-08 作者: 杨君

本文原载于《半月谈内部版》经授权转载,作者系NRDC环境法与治理项目高级项目主管杨君。 

图源:frimufilms/freepik 

环境影响评价,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性制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提出,把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成效评估作为优化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重要依据。

环评制度作为这一预防体系的主体,不仅有助于从源头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盲目发展,还能够促进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和技术升级。更重要的是,通过将碳排放评价纳入环评来实现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并推动减污降碳的协同,已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将“碳评”纳入“环评”

在全球范围内,一些主要经济体已陆续开展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环评的实践。“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强了在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过程中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综合考量。在“双碳”目标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纳入“十四五”环评改革的重点内容。

从顶层设计的完善,到技术标准的探索,再到试点工作的开展,我国积极探索,逐步推进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评。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将气候变化影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此后,相继印发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评价技术指南、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碳评工作要点,提出了碳评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021年7月,我国在河北、山东、重庆等7个省市启动碳评试点,涉及电力、钢铁、建材等多个重点行业。这些试点主要开展建设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评价,有条件的地区还可探索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等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价。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火电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制定了统一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标准,进一步细化了针对重点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管控。

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配套政策的落地也在加速。自2022年起,我国陆续对钢铁、焦化、现代煤化工、石化、火电、水泥等行业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原则进行了修订,明确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建设项目环评,并推动减碳技术的示范应用。

建立方法体系,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

目前,试点地区结合自身情况已逐步探索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的方法体系。一方面,确定了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法和排放强度的参考值;另一方面,在测算碳排放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减污降碳的措施。总体来看,大多数地方以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设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专章的形式,开展相关评价工作。

——碳排放政策的符合性分析: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省、市、所在区和行业碳达峰政策的要求,是否符合“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的要求等。

——碳排放分析:主要进行碳排放的核算和碳排放水平的评价等,部分省市还会评价项目对碳达峰的影响。

——碳减排措施的可行性论证:论证拟采取的碳减排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及经济合理性,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方案进行比选等。

——碳排放管理:明确碳排放过程的管理要求,设置碳排放管理机构及人员,以及制定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和管理台账等。

这些地方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相关技术标准的出台,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逐步加深了对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的认识,并通过设置碳排放管理人员、完善碳排放管理台账等方式,逐步提升了碳排放管理水平。

一些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果。比如,为加强对行业的精细化管控,山东在2022年发布了针对钢铁、化工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南。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数据,山东某钢铁项目通过参与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试点,炼铁、炼钢工序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了39%和47%。这样的成果不仅展现了将碳评纳入环评在推动企业低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其他行业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的精细化管控提供了参考。

上位法待出台,评价标准待完善

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目前还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上位法缺失、评价标准不完善、减污降碳措施可行性有待加强,以及管理制度之间需要更好地衔接等。未来,还需要从技术方面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的支撑,并逐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的制度体系建设。

一方面,提升减污降碳技术措施的可行性。现阶段,各地通过“优化能源结构从源头减碳、优化工艺流程从过程减碳、回收利用温室气体从末端减碳”三个方面,提出了减污降碳措施。未来,在现有低碳技术的基础上,需要开展减污降碳技术可行性的论证,量化减污降碳的成效,从而为减污降碳协同提供技术支撑。

另一方面,强化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的制度衔接。编纂中的生态环境法典有望为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提供上位法的支撑。除此之外,如何厘清环评与能评等不同评价的制度边界,推动环境政策与能源产业政策的协同,强化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联动管理,加强与碳排放管理制度的衔接,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于作者

  • 杨君

    环境法与治理项目高级项目主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