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蒙框架”系列研究: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友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

2024年08月08日

NRDC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林科院”)的合作研究项目“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友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能力建设”近日在京启动。

课题启动会现场|图源:nz/NRDC

来自中国林科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资源信息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林业和草原局直属丹青河林场、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的领导和专家及项目成员参会。 

森林覆盖了我国陆地面积的24%,在帮助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政府提出了发挥森林的“碳库、水库、粮库、钱库”功能,并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要求。我国森林以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存在树种结构单一、林分退化等问题,这使得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在综合考虑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科学地开展森林经营管理,通过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气候韧性和固碳能力,并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去年9月,NRDC和中国林科院等单位在宁夏固原组织了“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友好的森林修复国际研讨会”。包括各省(区、市)森林修复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参会人员普遍认为,需要加强基层的能力建设,以推动落实林业实践更好地协同应对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危机。为此,NRDC与中国林科院合作,选择了兼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一南一北两个林场作为试点,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友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能力建设,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对现有森林经营模式进行优化和提升, 并总结出可推广的协同技术模式。 

该项目在北方选择了以红松、冷杉等温带针叶林为优势树种的黑龙江省丹青河实验林场,在南方选择了以杉木、马尾松等针叶树为主的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启动会上,来自两个试点林场的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林场基本概况和现有的森林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模式。 

雷相东副所长发言|图源:nz/NRDC

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雷相东副所长以“面向野生动物生境质量提升的森林经营”为题作主旨发言。他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应该只局限在保护区内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外的森林经营活动也应关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发挥森林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功能。他还强调了推动保护生物学家和森林经营学者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余振教授发言|图源:nz/NRDC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余振教授结合他最新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文章,介绍了中国森林碳汇的历史变化、未来潜力与增汇挑战。他表示,由于林龄、宜林地面积、造林地质量和水资源等因素的限制,未来森林碳汇的增长将受限。此外,受气候变化影响,野火、病虫害、极端气候事件也正在成为威胁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干扰因素。亟需通过科学的森林经营,提升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碳汇功能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 

中国林科院陈绍志副院长指出,从协同应对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双需求视角出发,优化森林经营模式与技术措施对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将结合两个林场现有的模式,研究形成具有地区适宜性的气候与生物多样性友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指南,并通过面向林场基层的能力建设,打通政策、指南到实践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