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称COP29)的焦点议题之一是气候资金。弥合气候行动所需的巨额资金缺口,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能源转型预期目标的关键。
NRDC致力于推动更多公共资金和更广泛的社会资金支持气候友好的解决方案以及高碳行业的转型。我们与合作伙伴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和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开展了气候投融资与转型金融领域的研究。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最佳实践案例集,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参考。
研究背景
气候投融资是各方落实气候行动、进一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雄心与决心的关键保障。
气候投融资的支持范围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在资金和其他资源的动员上都面临挑战与机遇。在减缓方面,过去的支持主要集中于技术相对成熟的绿色产业。然而,随着气候行动进入深水区,迫切需要扩大支持的范围和规模,将具有显著脱碳潜力但仍处于早期阶段的技术纳入支持范围。在此过程中,转型金融的作用愈发凸显。在适应方面,因为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冲击,全球对应对措施和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气候投融资不仅需要公共资金的投入,还需要争取更多社会资金的参与,才可能缩小资金缺口,全面提升气候韧性。
近年来,国内多地通过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积极探索气候投融资、转型金融的新路径。这些解决方案具有强烈的行业特征与区域特色,同时具备落地与复制的潜力。与此同时,资金动员的现实挑战也进一步凸显,资源型地区尤甚。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较难转型的传统行业,发展惯性较强,其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关乎当地绿色发展与气候韧性建设,更牵涉经济增长、就业与社会稳定等关键议题。因此,资源型地区、高排放行业对于多元资金的需求往往更加迫切,亟待探索更加公正、包容、可持续的转型路径。
《气候投融资和转型金融的良好实践(第二期)》立足于资源型地区的现实挑战,从转型金融与气候韧性融资两个篇章展开,为中国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提供参考,也为全球动员气候融资提供更多可行的实施路径。
转型金融案例集
图源:fanjianhua/Freepik
为实现全球1.5℃温控目标和中国的“双碳”目标,高碳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亟需转型金融的支持。从中长期来看,与低碳转型相关的金融服务需求(即转型金融需求)将超过绿色金融服务需求。
现阶段,全球尚未对转型金融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以及业务分类标准,但其内涵可总结为“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运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为传统的碳密集和高环境风险的市场实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提供的金融服务。”转型金融适用于所有金融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贷款、债券、基金、保险、信托、票据、资产支持证券等。[1]
目前,转型金融工具与产品探索处于起步阶段,多集中于转型、挂钩类贷款及债券产品。在全球低碳转型发展趋势下,中国正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明确转型活动目录、披露要求、产品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核心要素。中国人民银行已基本完成煤电、钢铁、建筑建材与农业四大重点行业的转型金融目录编制工作,并将陆续发布。地方层面,湖州、重庆、深圳、湖南、上海等省市也在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出台转型主体指引和创新转型金融产品等方面积极开展行动。
在推进转型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不同转型主体在意识、路径、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对企业来说,因转型金融的政策体系不健全、转型周期长、转型成本高等因素,传统高碳企业对转型金融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低,且缺少中长期转型路径指引。对金融机构来说,目前未能广泛识别低碳转型的综合收益,设计并落地与企业转型需求配套的转型金融产品难度较大、投资风险相对较高,也缺乏有效识别企业转型成效的标准,导致金融机构对企业制定转型目标、落实转型计划的支持不够。精确的碳排放数据与合理的监测评估体系是推动转型金融有效运转的基石,但目前第三方机构的企业温室气体碳排放数据存在成本较高、全面性与可比性不足等问题。由监管部门牵头的依托公共数据的集成式数据平台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本章节介绍了企业、基础设施与金融机构的优秀案例,包括:
兰州银行嘉峪关分行发放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支持甘肃省嘉峪关宏电铁合金公司的降碳改造技术,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KPI)与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的持续监测保障钢铁企业低碳转型成效;
在市金融办的牵头指导下,湖州市搭建“绿贷通”的平台,为转型金融的参与方提供数据服务基础设施,支持政企银三方对接,配套ESG评价模型与政策激励机制,增加企业参与绿色与转型业务的积极性;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太平洋保险产险上海分公司创新“贷款激励机制+保险保障机制”模式,为民营制造企业上海澎博钛白粉有限公司提供化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与保险保障;
中国银行定期开展转型金融信息披露,发布公募转型债券、可持续挂钩银团贷款等创新金融产品,并将“转型”元素纳入全流程信贷管理体系,有效防止“假转型”发生。
气候韧性融资案例集
图源:evening_tao/Freepik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全球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农业、基础设施与水资源等重点领域面临的气候风险不断攀升。在全球气候治理框架下,全球适应目标(GGA)正式将水资源、粮农系统、健康、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减贫与生计以及保护文化遗产作为适应的主题,并明确区分目标与不同适应周期内的行动目标,为各国制定适应政策与落实适应行动提供参考,提升全球气候韧性。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气候脆弱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不同区域的气候风险有显著差异(见表2)。中国已在国家和部门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适应战略和政策,2022年,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了适应工作的重点领域、区域格局和保障措施,将“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强化经济社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韧性”作为适应工作的重点任务。
在编制适应政策和落实行动的过程中,往往面临标准与指引缺乏、数据和信息服务不足、资金缺口大、利益相关方能力有限以及私营部门参与积极性低等挑战。在全球层面,适应行动以小尺度、碎片化和增量型为主,难以应对长期风险,且存在不良适应的情况。同时,发展中国家对适应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需求很大,气候脆弱人群的范围相对更广,需要更全面的气候风险评估,更有针对性的治理体系,以及更多创新融资方式,充分动员私营部门的参与。
本章节围绕中国的适应实践与为韧性融资的创新解决方案,特别是在资源型地区,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巨灾风险管理三个适应重点领域出发,介绍了以下案例:
引入多边开发银行撬动私营部门融资,支持推广气候适应农业技术、开展多维度能力建设,提升区域农业韧性;
积极动员政府、智库、高校与公众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古建筑气候风险的筛查、预防性保护与日常维护,开发古村落金融贷等创新金融产品,为古建筑应对气候变化融资提供参考;
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公司在港发行巨灾债券,撬动私营部门实现对巨灾类气候风险的转移与共担,增强保险业金融系统的气候韧性。
参考文献
[1] 转型金融支持煤电企业低碳转型的机制研究——以山西和内蒙古为例.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