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公众号,由此查看原文。
图源:freepik
第三届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大会(IAC-3)近日在昆明举办。NRDC与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合办了 IAC-3的“多样化食物供给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边会。
2021年世界粮食奖获得者 Shakuntala Thilsted、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瑞士AgroScope研究组组长 Thomas Cherico Wanger、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中国代表处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官员姚春生、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和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联盟东亚办事处国家代表白可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孙云娟、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杨栋会、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陈俞全等专家参会。
陈俞全|图源:IAC-3
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副教授陈俞全指出,我国森林食物年产量已超过2亿吨,成为继粮食和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类别。森林食物人均产量达到130公斤左右,居全球前列。
陈俞全介绍了云南省森林食物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三个典型案例:一是南华县五街镇通过社区发展松茸产业,2024年实现松茸年产量135吨,年产值超过3100万元,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9.02%;二是永仁县积极推动林药复合种植、林下松露种植、林下生态养殖等多种林下经济模式,部分地区林下菌类亩均产值达8万元;三是双柏县通过发展药用植物产业和生态旅游,有效保护绿孔雀等珍稀物种,2023年林下经济总产值达到32.9亿元。
此外,研究团队基于自主开发的CAU-ASF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提高森林食物产量能够显著优化居民膳食结构,促进水果、坚果、蔬菜等植物性食物摄入,减少肉类等动物蛋白消费,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研究建议,未来在政策扶持和技术创新方面加大力度,推动森林食物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农食系统转型的国际经验
瑞士AgroScope研究组组长Thomas Cherico Wanger教授指出,基于全球案例,农业多样化系统平均可提升70%的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增强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他呼吁加强全球跨区域合作,共享农业多样化的科研与监测数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从本土种质资源保护及女性赋权视角分析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及营养健康的关系。她以“小豆子大健康”项目为例,分享了传统豆类品种在种质资源和营养供给方面的价值,以及妇女参与种植决策对家庭膳食多样性和膳食质量的显著贡献,并呼吁在农食系统转型过程中应关注“支持社区、赋能女性”。
FAO中国代表处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官员姚春生分享了FAO推动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与工作,并介绍了森林开发与食物生产方面的典型案例,例如加纳可可农林复合系统通过能力建设、林木、养蜂等协同,提升可可产量与生态价值,同时吸引青年返乡创业。
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和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联盟东亚办事处国家代表白可喻深度解析了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实践,建议运用遥感、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精准管理,推动草原系统向“高效、低耗、可持续”方向转型。
中国的“森林智慧”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孙云娟介绍了中国森林食物的发展概况和管理实践。森林食品已带动超1.2亿林区人口就业增收。她建议通过智能管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提升生态资源的综合效益。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杨栋会系统梳理了云南本地六大生态实践,包括种子银行、茶菌药复合种植与生态旅游等典型案例。她还介绍了云南的森林食物与生物多样性相结合的实践,例如红河稻鱼鸭系统,普洱茶菌药复合种植,怒江可持续野生菌采集,西双版纳生态旅游与自然教育结合,种子银行保护传统作物,及林下多功能经营模式等。
NRDC生态保护项目主管张菁在谈及森林食物的可持续发展时强调了多元共治的重要性。她表示,森林食物是实现生态保护与多元化食物供给共赢的重要抓手,森林食物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以及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应重视当地的传统知识,加强对森林食品生产者的赋能,加强政府、科研、社区的协同行动。
2021年世界粮食奖得主 Shakuntala Thilsted 博士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构建多元化食物系统对提升生态韧性、人类健康与社会公平具有重大意义。她鼓励青年参与生态农业,并呼吁政策与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农业可持续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