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日:森林食品

2025-05-22 作者: 张菁

原载于《中国经济导报》,原标题为“解锁“森林粮库” 助力可持续发展 ” 。 

作者:陈俞全,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张玉梅,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张菁,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发展森林食品的重要意义,要求“发展森林食品,丰富‘森林粮库’”。森林食品不仅是生计和营养的来源,更是一种推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融合的重要工具。通过合理利用森林食物,可以激励森林保护、支持社区发展、维持生态功能,从而在实践中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本文由NRDC与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的专家共同完成,对探索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食品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 

森林食品主要指森林或者林地生产的食品,包括可食性的果实、花、叶、枝、皮、根、脂液以及寄生物、附生物等非木质林产品。森林食品可分为三大类:经济林是森林食品生产的主力军,产品包括木本粮油、干鲜果品、饮料调料、森林蔬菜等多个品种和类型,其中大部分可以直接作为食品;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形成的林下经济产品,如菌类、珍珠鸡和山核桃等;桑树、花棒等可以作为牲畜饲料的间接性食品。 

图源:Andrew Ridley/Unsplash

森林食品可持续发展可带来多重效益

森林食品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直接提升居民健康和食物安全水平,还对经济增长及全球减排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森林及其孕育的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可持续农食系统的基础,森林食品不仅种类多样、营养丰富,还具有可及、安全、可持续等优点,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有助于“零饥饿”和“良好健康与福祉”目标的实现。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显示,全球6成以上人口依赖森林和非木材森林产品(NTFPs)来获取食物、药品和发展生计,森林食品可满足全球农村家庭约10%~15%的食物需求。森林食品多样且营养价值丰富,以板栗为例,其蛋白质含量达到5%~10%,膳食纤维含量达3%~8%,为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森林食品产业链的延伸不仅为农村地区创造就业,还推动可持续经济增长,带动山区和林区居民增收。根据FAO的数据,全球森林食品产业发展每年可带动4500多万农民就业。以我国油茶产业为例,赣南地区20多万居民参与油茶产业发展、人均年增收800多元,通过产业链不断延伸,年产值达到140亿元。

此外,发展森林食品还可以减少对耕地的依赖。以我国为例,如果未来森林食物产量翻倍,可节约耕地播种面积超过200万公顷。同时,发展森林食品可减少资源过度使用,如开发林源饲料替代进口饲料,显著降低环境压力,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森林食品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离不开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要实现森林食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森林保护和可持续管理相协同。通过建立这样的良性循环,既可以保护生态系统,又可以进一步提升森林食品供给能力,减少对传统耕地的依赖,减缓土地退化,从而充分发挥森林粮库、钱库和碳库的潜力,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效益。 

我国森林食品资源丰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林业加强了生态建设,先后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增加。截至2023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年碳汇量达到12亿吨以上。森林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为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十分丰富,可用于生产森林食品的经济林树种有500~1000种,全国经济林面积约为7亿亩,种植规模居世界首位。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到6亿亩,年产值逾1万亿元。

从品类看,我国的森林食品主要分为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森林果品、森林蔬菜、森林食用菌、森林食用昆虫、森林药材、森林香调料8大类,其中森林蔬菜已出口加拿大、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等单位开展的核桃林农协同经营是我国森林食品在提升经济效益方面的典型实践。2022年,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启动了山地核桃林农协同经营示范项目,通过调整核桃林郁闭度,保障了核桃丰产和林下粮食作物的光照。同时,项目筛选适宜核桃林下间作的耐寒、耐旱粮食作物品种,改变传统播种节令,解决了传统种植品种和种植方式与核桃树争水影响核桃结果的问题。此外,该项目还利用生产的粮食、秸秆和牧草在核桃林下圈养牛、猪、鸡等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通过充分发酵回施到核桃树下,实现了“果-粮-草-畜”的生态循环协同发展。

与传统的单一核桃收获模式相比,这种协同经营模式降低了核桃林的管理成本,提供了综合收益。每亩核桃林每年可节省360元的土、肥、水管理成本,平均干果产量提高37公斤,每公斤核桃干果生产成本降低3.26元,每亩年综合产值提高1800~6270元。协同经营模式不仅显著提高了果农收入,也增强了农户对可持续经营管理核桃林的积极性,助力乡村振兴。

国际经验表明,森林食品产业不仅可以创造经济价值,还可以强化生态系统功能。以伊比利亚半岛的橡树农林复合系统为例,这一系统不仅生产蘑菇、草药、蜂蜜、薪柴和软木等森林食品,还提供了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这一农林复合系统支持了高度多样化的动植物群,为许多濒危和易危物种提供了关键栖息地,包括伊比利亚半岛的特有动物——濒临灭绝的伊比利亚山猫。

这一农林复合系统也是防治土地退化的关键屏障,该系统中的栓皮栎树冠能够抵御暴雨对土壤的冲刷,减少了水土流失。此外,栓皮栎每年的树叶更新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林下土壤比无树冠的土壤更具透水和保水性,这对水资源稀缺的地中海气候区域尤为重要。正因如此,欧盟已正式将伊比利亚半岛300万英亩的橡树农林复合系统认定为“具有社区重要性的栖息地”,进一步肯定了其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 

支持森林保护与森林食品协同发展

我国的森林食品可持续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森林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仍需优化。森林食品开发在林地资源利用、产权界定、金融信贷等方面,尚未建立明确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影响了各类主体投资的积极性。

其次,森林食品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有待完善。森林食品的发展离不开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应作为森林食品开发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需及时建立相应的森林食品可持续开发的行业标准,保障森林食品发展过程中生态效益的实现。

再次,森林食品开发需要技术创新及人才培养。目前,我国缺乏专门针对森林食品生产的先进农业机械及技术创新体系,限制了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大量林下经济模式仍以粗放经营为主,未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效益最大化。除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也是目前森林食品产业相对薄弱的环节,特别是亟需建立面向产地从业人员的生产技术与可持续生产理念的培训体系。

此外,森林食品产品供应链有待加强。针对森林食品特性的采摘、运输、储藏等环节技术研发不足,存在资源浪费和产品损耗较高的情况。

我国森林食品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森林保护与森林食品协同发展。制定系统的森林食品产业专项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多种政策手段,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同时,优化土地资源政策与产权制度安排,消除制度性障碍,确保政策环境的透明性和稳定性,在推动森林食品产业发展、社区受益的同时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多重效益。 

二是出台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森林食品行业标准。将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森林食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准则之一,指导企业在开发森林食品的过程中,融入对森林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通过可持续标准认证,提高产品的生态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 

三是通过促进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及产地社区合作,推动深加工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延伸。积极构建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具备生产技术与市场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形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同时为当地社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乡村注入活力。 

四是加快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重点支持采摘、储藏、运输等生产环节关键技术开发,实现机械化与智能化生产,有效降低成本和损耗,提高农户的经济收益及产业整体经济绩效,拉动当地社区产业和经济发展。 


关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