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程度得到提高

2015年08月20日

本文章原载于中外对话,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作者:刘琴

中国被评价的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平均得分由去年的28.5分提高至今年的44分,重点企业排放数据公开和环评信息公开这两项亟待加强。

最新的这次评价涉及120个环保重点城市,得分最高的是浙江省温州市69.3分。图片来源:Malcolm Moore

8月11日公布的最新“城市污染源环境公开(PITI)指数评价报告”显示,中国被评价的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平均得分由去年的28.5分提高至今年的44分。得分低的主要原因是重点企业排放数据公开和环评信息公开做得不好。

因为重点企业一般都是大企业,也是当地的利税大户,往往会受到当地政府保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这样解释。

PITI 的诞生起源于2008年5月中国开始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这个办法第一次对政府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要求。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在2009年合作开发了PITI评价体系,并据此对113座城市2008年度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状况进行了第一次评价。(点击阅读往期报告

最新的这次评价涉及120个环保重点城市。北京位居第四,得分67,得分最高的是浙江省温州市69.3分。

温州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林曙说,环保信息公开得益于温州市民的推动和参与。另外,温州民间环保组织多,号称“百团万人”,即100多个民间环保组织,1万多名环保志愿者。

温州的成功经验是,环保部门把所有的案件处罚都公开,让老百姓来监督污染企业到底有没有整改。“信息公开让我们尝到了甜头,老百姓以前认为环保部门是污染企业的庇护者,现在觉得环保部门是真正在打击污染、取缔犯罪。”林曙说。

虽然平均得分还是44分,处于不及格水平,但7年来,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实现质的飞跃。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马军说,第一次PITI 评价发现各地环境信息公开程度十分有限,内容也不完整。到2011年度评价则显示,中国113个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水平总体上持续提升,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基本确立。2013年,一些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社会公众监督提供了信息支持。陆续有地区开发了重点污染源自行监测信息发布平台,向公众公开重点污染源的实时排放数据。

马军说,中国环境保护多年来受制于三大难,即环境执法难、环境诉讼难和社会监督难。“深层次体制变革不是一夜之间可以解决,但扩大环境信息公开是积极且稳妥的切入点。”

IPE和NRDC组织专业人员组成评价小组,向所有评价城市进行信息公开申请,根据沟通和反馈情况评价当地环保部门主动公开的环境信息和依申请公开回复情况。

PITI指数对政府、企业也起到了推进作用。2011年PITI评价发布后,当年就有218家企业对其污染问题及整改情况做出了说明。

王灿发说,在刚开始做评价的时候,很多城市都在30分以下,这让人很沮丧。但在国家的推动下,信息公开有了很大进步。明年的指数还会更好,因为评价项目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要求重点企业做到数据公开并不太难。”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