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发布:加快商业银行的气候友好转型

2022年06月23日

@Nick Fewings on Unsplash

2020年,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同年,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发布了《关于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为了支持《指导意见》的实施,推动气候投融资的发展,NRDC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CIFA)签署谅解备忘录,支持气候投融资的政策研究、实践与交流,并启动了“碳中和下商业银行气候友好转型项目”。 

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的最主要构成,商业银行的气候友好转型是自身防范气候风险实现可持续经营的内在要求,也是支持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在NRDC的支持协调下,CIFA牵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授信管理部、兴业研究、中节能咨询的研究团队,围绕商业银行气候友好转型的核心路径和抓手、气候风险管理与银行治理、气候信息披露、气候目标下商业银行的市场机遇等方向开展了研究,并在6月23日发布了三份报告,以期为商业银行气候友好转型提供信息参考和行动指引。 

第一份报告《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授信管理部课题组完成。报告提出,与一般“碳中和”银行的建设要求和国际最佳实践相比,我国的许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治理框架、战略目标、实施路径、碳足迹测算、气候风险分析、环境信息披露和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仍有差距。 

报告建议从几个方面着手推动低碳转型,加快建设“碳中和”银行:做好碳排放核算及信息披露;推动碳减排与碳抵消,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发展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实现金融资产的“碳中和”;在政策制度、激励约束、风险管理等方面建立与“碳中和”银行建设相匹配的专业保障机制。 

第二份报告《金融机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案例与建议研究》由兴业研究课题组完成。报告提出,我国金融机构气候信息披露面临多重问题与挑战。首先,缺失统一的气候信息披露制度和规则,缺乏对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制度的系统性安排。其次,气候相关核算与报告标准尚不完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质量有待提高。另外,部门协同管理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银行之间气候信息等ESG信息披露表现差异较大。总体上,大型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气候信息等ESG信息披露方面的表现优于城商行和农商行。 

报告建议主管部门构建统一的金融机构气候环境信息披露框架及制度,建立部门间的协同管理与信息共享机制;完善金融机构碳核算方法学,指导金融机构科学地计算信贷和投资的碳排放量,并进行有效披露;适时开展全行业气候与环境风险压力测试研究,同时确保在适当情况下对气候等ESG因素建立审慎的监管或法律框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报告建议其加强气候相关信息主动披露;逐步建立和完善银行碳中和战略与目标,以及实施计划与措施;逐步建立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流程与体系,实现信息的有效披露;重视碳排放信息的逐步核算与披露;适时开展气候和环境情景分析,加强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 

第三份报告《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市场机遇与重点行业研究》由中节能咨询完成。报告针对潜在机会行业,采用专家打分法,从技术成熟度、经济性和市场潜力三个维度开展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当前应重点关注和投资行业包括:工业节能改造、分布式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建筑电气化、集中式光伏发电、工业电气化等17个机会行业。 

为进一步明确相关行业“十四五”期间的市场空间,研究团队依据有关规划、双碳“1+N”政策目标,梳理了17个机会行业“十四五”期间资金需求量。初步估算,“十四五”期间, 其中13个机会行业重点技术的资金需求量就高达15.4万亿元。因此,建议商业银行积极创新绿色信贷、债券等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争取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加快对当前应重点关注行业的市场布局,以助力经济的低碳发展。 

中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庆锋表示,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单位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近年来积极参与绿色金融,特别是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政策研究、团体和国际标准体系建设以及地方实践。在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气候变化给金融系统带来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等潜在的破坏性影响,商业银行的气候友好转型是自身防范气候风险、实现可持续经营的内在要求。 

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指出,“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百万亿级的资金支持。要充分发挥气候投融资的减碳“助推器“作用,就需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战略治理、风险防控、投融资策略、信息披露等多个层面和环节纳入对气候因素的考量,加速实现金融机构的气候友好转型。 

来自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中国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和伦敦大学学院的专家参加了会议的圆桌讨论,就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重点和难点、金融科技在银行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银行如何提高绿贷、绿债等绿色金融产品占比以及支持高碳资产转型的实践和挑战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红表示,工商银行是披露环境信息最积极的国内银行之一。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量化目标;二是环境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三是环境效益和碳排放测算。 殷红对此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把握国际的最新趋势,把国际最新趋势和最新标准融入到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践当中;二,加快推进标准的编制;三,深入开展碳中和的相关研究;四,推进气候风险的压力测试。 

中国银行授信管理部总经理段忠辉表示,中行在2021年第一次按照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组)的披露标准和要求,在治理、在战略、在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披露。中行还完成了全集团的运营碳中和的排查工作。这是在自身绿色金融发展和“双碳”目标建设方面的标志性、跨越性的措施,也是对商业银行气候友好转型的一个很好的尝试。虽然国内外的商业银行和主要金融同业对绿色的披露基本上有了共识,但是从细分的绿色行业、绿色活动项目和资产的界定标准来看,标准认定还存在一些差异。市场对相关的概念和定义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和不统一的标准和认定。因此商业银行以及管理部门在统一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标准和标准的细化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段忠辉还建议,不仅要充分的披露现在的数据,而且还要对历史的环境信息数据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梳理,减少国内的商业银行与国外先进同业之间的差距。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授信管理部总经理彭作刚表示,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358万亿元,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居于主力军地位,承担重要责任。应推进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快绿色产品认证、环保数据共享、碳核算标准确定及温室气体数据披露等体系和机制建设。彭作刚介绍,邮储银行与IPE合作,帮助近千个企业客户开展了碳核算工作;与国家开发银行、农发行合作,支持首个国家级大型化学储能示范项目、也是全球最大的液流电池储能电站——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的建设,促进绿色创新示范项目健康发展。 

国家开发银行绿色金融处副处长张权玺指出,金融科技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和支撑,对于绿色金融而言尤为如此。推动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还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金融机构缺乏畅通的渠道去收集气候和环境相关数据;另一方面,数据标准和评价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张权玺提出,进一步提升金融科技支撑绿色金融发展的成效,不仅需要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更需要增强政府、社会、企业银行各方的信息互联互通。 

兴业银行董监事会办公室ESG管理中心处长苏婷婷指出,包括环境信息披露在内的ESG信息披露,是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信息披露并非是为了披露而披露的工具,而是可以实现“以披露促发展”“以披露促转型”的重要媒介,是银行提升自身管理科学性、资产配置合理化、风险管理可量化的检验体系,也是银行带动更多企业客户提升环境绩效管理能力和环境信息披露能力,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抓手之一。 

华夏银行绿色金融中心主任张勇淼表示,全面提升银行社会环境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涉及三个核心要素:一是提升数据采集能力,拓展数据收据渠道;二是认真学习国际国内优秀经验,并开展职工教育培训;三是重视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对风险防范工作和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的支撑作用。 

伦敦大学学院可持续金融与基础设施转型长聘教授梁希表示,提升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的识别能力是气候友好型银行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在现有基础上,银行需要更精确的评估低碳的技术和投融资活动可能面临的潜在短期风险。他还提出,投融资组合碳足迹评估不仅要参考碳排放的绝对值,还要更加重视参照基准线的碳排放变量的动态评估。 

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廖原表示,应推动更多金融机构进行气候或环境信息披露并且不断提高披露质量,提高自身气候投融资创新能力和气候风险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