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进展

2022-11-01 作者: 林明彻

北京街头的电动公交车@NRDC  

2022年,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显而易见,包括持续的热浪、干旱和野火,以及风暴和洪水等。中国也经历了6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高温持续70多天,最高气温超过40度,波及至少17个省份的9亿人口。 

受旱情影响,四川水电发电能力下降五成,导致电力短缺。同时,高温导致空调用电大幅增加,用电负荷不断攀升。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愈加频繁。根据IPCC的报告,中国是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为维护经济、能源、生态、粮食和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努力推动转型,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助力《巴黎协定》的落实。根据中国提交的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以下是中国取得的一些进展: 

1.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因为经济反弹,2021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119亿吨,与2019年相比增加7.5亿吨。由于经济放缓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等原因,中国碳排放量自2021年年中到2022年第二季度都处于下降态势。预计很多高煤高碳行业很可能已经或很快将会达峰。 

NRDC与合作伙伴去年发布的行业报告预计,电力、钢铁、水泥和煤化工四个重点耗煤行业的煤炭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总体将于2025年达峰。2019年,这四个重点耗煤行业的煤炭消费合计占全国总量的86%,碳排放合计占全国总量的72%。 

2. 到203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2021年,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了50.8%。 

3. 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截至2021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16.6%。 

非化石能源占比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风能和太阳能持续快速增长,以及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的大幅增加。今年9月,全国新车销售的26%为电动汽车。从整体来说,中国在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的投资方面继续位居世界前列。2021年,低碳投资高达2660亿美元。 

4. 到2030年,森林蓄积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2021年,中国森林蓄积量为194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57亿立方米。 

5. 到2030年,风光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00GW以上:根据各省最新的“十四五”新能源目标,30个省/市计划在“十四五”时期新增风光装机容量总计874GW。鉴于中国风光装机容量在“十三五”末期已达到535GW,中国很有可能超额完成目标,且比承诺早5年完成。 

不过,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也面临与其他国家相似的挑战,尤其是能源安全。因此,短期内政府会推进煤炭增产保供。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是相吻合的。 

短期内为了能源安全而推动煤炭增产,并不妨碍中国在中长期的减排决心和行动。为减少气候变化引发极端天气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大减排力度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为达成这一长期目标,中国将加快步伐,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提高风光消纳能力,这将帮助中国尽早实现化石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达峰,确保未来的能源安全和气候安全。 

关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