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共识:转型金融迎来重要发展期

2022-11-23 作者: 程渝欣

@jcomp on freepik 

上周落幕的G20领导人峰会批准了《2022年G20可持续金融报告》,其中包括《G20转型金融框架》等重要内容。这是G20领导人首次就发展转型金融达成共识,对转型金融的发展是重大利好。 

经合组织(OECD)在2019年提出“转型金融”(Transition Finance)的概念,即指在经济主体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型的进程中,为它们提供融资以帮助其转型的金融活动。随着气候问题日益严峻,转型金融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在今年7月NRDC与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简称北京绿金院)合办的转型金融项目研讨会上,北京绿金院院长、北京大学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联席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指出,按照我国绿色产业目录所界定的绿色经济活动,目前仅占GDP约10%,剩余的90%都是不符合绿色贴标要求的“非绿活动”,比如煤电、水泥和钢铁等高碳企业的转型。如果有意愿且有能力转型的高碳企业能得到资金的有效支持,就很可能转型成功。转型金融将发挥非常积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本文对转型金融的内涵、发展、挑战与未来前景做了梳理,从而为推动我国转型金融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转型金融的概念与框架 

在2019年 OECD 提出转型金融(transition finance)的概念之后,2020年,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和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 分别发布了关于转型金融的报告和指南,将转型金融定义为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战略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 

为了规范全球转型金融的发展方向,提高不同国家转型金融市场间的兼容性,促进国际转型金融市场的协同发展,《G20转型金融框架》应运而生。该框架由中国人民银行作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牵头制定,包括转型金融的五大支柱:对转型活动与投资的界定标准、对转型活动和投资的信息披露、转型金融工具、激励政策以及公正转型。《G20转型金融框架》首次统一了转型金融的概念和标准,对我国建立自己的转型金融框架,并推动金融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二、转型金融的中国实践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与企业也开始在国内进行转型金融的实践。目前,我国市场上比较常见的转型金融产品是可持续发展挂钩结构类的债券和贷款(例如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 SLB以及Sustainability-Linked Loans,SLL)以及一些转型主题类的产品。目前挂钩类的产品规模占比最大,这类产品通过评估、监测环境相关的关键指标,并将其与企业的融资成本挂钩的方法对企业进行约束,以达到推动企业可持续绩效不断提升的目的。 

我国首批7只SLB于2021年5月发行。据商道融绿整理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我国境内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累计发行66只,规模合计888亿元。2022年6月,我国首批5只转型债券成功发行。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国内发行贴标转型债券共计26只,规模达250亿元,其中包括低碳转型挂钩债、低碳转型债券等,发行人涉及建筑、电力、煤炭、化工等行业。据彭博统计,截至2022年3月末,中资商业银行累计参与中资企业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13笔,银团总金额超500亿元。 

中国转型金融相关债券统计(截至2022Q3) 

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 转型债券 
发行数量(只) 66 26 
合计规模(亿元) 888 250 
相关信息 从发行人性质看,多数集中在国有企业;从行业看,发行方以电力、钢铁、交通、建筑等碳排放较高的企业为主。 截至目前发行的类型包括低碳转型挂钩债、低碳转型债券、科技创新低碳转型公司债券和转型债券。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综合整理 

三、转型金融发展的主要挑战 

转型金融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各界的关注,但在快速发展中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首先,对政策制定和监管部门而言,转型金融缺乏统一的定义与标准,各地区、各行业在转型问题上缺乏清晰和统一的路径与目标。这导致了金融部门资金与实体经济难以精准对接,也给监管部门有效监控行业风险带来挑战。 

其次,对于需要转型的企业而言,首先要明白转型的目的与目标、制定科学的转型路径,还需要根据监管部门和投资人的要求加强项目的数据收集和信息披露。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此外,对于各金融机构而言,我国转型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投资机构对于绿色投融资尤其是转型金融的关注不够、意识不强、动力不足。金融机构不仅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数据管理和产品创新能力,还要深入了解客户所在的行业,才能防止“漂绿”、“洗绿”等风险。 

四、转型金融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展望未来,在“双碳”目标下,转型金融为高碳行业的有序转型提供了有效支持,对我国整体经济的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据普华永道的报告,在“碳中和”过程中,绿色金融的需求和供给将得到显著提升;到2050年全国绿色低碳投资累计将达到487万亿元,其中60%与低碳转型相关,规模近300万亿元。面对百万亿级的投融资需求,我国转型金融市场存在广阔的增长空间,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 

实习生康欣然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2020),《中国转型金融研究报告》.

  2. 中国金融学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2021),《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

  3.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2022),《转型金融定义、标准及政策建议——我国双碳若干行业的金融支持标准》.

  4. 普华永道,(2022),《转型金融白皮书——中国金融机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5. 马骏,(2022),IIGF专家观点|一些银行为何“不敢”为转型活动提供金融服务?转型金融体系需具备五要素,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6. 马骏,(2022),《碳中和与转型金融》,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学院承泽论坛.

  7. 杨涛,(2022),《如何认识转型金融的探索与挑战》,英大金融. 

关于作者

×